close

  國家主席習近平24日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9月24日新華網)
  儒家文化是悠久中化文明的標簽,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創造能力、傳統習慣以及民族性格,而且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作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大會開幕會併發表講話,體現出新一屆政府對傳承民族文化、推進各種文明交融交流互學互鑒的殷殷期待,而作為文化部門和文化學者,更有責任和義務將傳承民族文化作為歷史在肩的責任,堅持不懈的推動本國文化走出去,實現中華文明和世界各國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文化交流和大融合的方式,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夢,中國夢。
  進入21世紀,從物質層面來說,中國可以說已經初步實現了“走出去”的宏偉經濟戰略,不論是近期的馬雲阿裡巴巴美國上市,還是福布斯排行榜中國富豪的排名上升,都反映出一個古老的東方古國正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後來居上,“中國製造”已然成為一個代表中國的經濟標簽,但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我們的文化弱勢在國外表現的也更為明顯:除了“功夫”、李小龍、瓷器等傳統的極具符號意義的文化熱點或者人物,外國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還是停留在相當淺的層面上,這和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唱主角的中國的地位和角色是極不相稱的,所以文化走出去成為時代之需,大勢所趨,人心所趨。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上“走出去”戰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文化資源,讓傳統經典散髮出新的時代魅力。雖然我們一說傳統文化往往就會提起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琴棋書畫、武術氣功等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但是同樣需要重視和挖掘創新的還有我們對於經典的重溫,比如前一段時間大熱的國學,再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第30個教師節去北師大看望師生時提出的“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這些都表明,領導人和社會公眾都希望傳統文化能繼續發揮出它的經典魅力和溫暖人心、指引道路的作用。
  實現文化上的走出去,還需要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要讓很多民間的傳統文化樣式通過文化外交和交流的方式走出去,在國與國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中實現國家之間文化軟實力的交流,這不但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且還增進了兩國之間普通民眾的交流,有利於消除誤解,增進友誼。比如中法之間的文化年就是典型的代表——國內幾百個藝術團體和各種形式的文化元素在法國多個地區進行展出展演,既展現了古老中國的文化神韻,也介紹了中國大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是一箭雙雕,所以此種調動民間力量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包裝,走出國門是實現文化外交助力國家外交的重要途徑。
  當然,這裡所說的“走出去”,也必然包括在海外建立中國文化傳播的中心,建立對外宣文化宣傳的陣地。漢語正在成為世界人民學習外語的重要選項,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的相關機構應該如何及時的梳理和編纂大量適合國外人閱讀和傳播的經典書籍,利用中國駐外文化中心以及孔子學院等機構,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品介紹給西方國家的民眾,這是當前最急迫需要落實的工作。前一段時間國內某電視媒體舉辦的《漢語橋》節目,其實就是很好的傳播形式,一方面讓國外的民眾瞭解漢語的魅力,又推動兩國之間的瞭解,所以這樣的節目不僅僅是節目到國外錄製,甚至可以利用國外的媒體機構,實現在國外的雙語制播,在國外的電視臺播出,讓類似的文化交流節目的影響範圍更大。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項宏偉的戰略規劃,需要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機構的具體謀篇佈局,但是傳承經典,繼承傳統,秉承創新精神求變求新的精氣神確是每個國人都要有的,這種精氣神哪裡來,答案不言自明,向傳統文化汲取力量,探尋方法,就一定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也一定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智慧和借鑒。(王光韜)  (原標題:傳統文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j03cjgmn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